-
教师读书会的有效运行策略
我的专业成长得益于教师读书会的引领和熏陶。我从2009年开始参加教师读书会,后来又组织大学生和在职教师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专业学习。10年来,我见证了一些读书会组织得生机勃勃、风生水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也见过不少读书会虎头蛇尾,直至门可罗雀、偃旗息鼓。
2019-05-22
-
大美而深情
去年暑期,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傅东缨老先生的《极目新教育》一书。读后,我有几点粗浅感受,概括为四个字:大、美、深、情。
所谓大,一是指这部书有大视野,正如其书名"极目","将新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版图、教育发展长河、时代潮头加以观照",亦如刘道玉先生所言,是作者"立于人类思维的穹顶",在鸟瞰。二是指大背景,把新教育置于人类历史和世界教育的时空中来叙写。三是大场面。把一百多个新教育典型人物、几十个新教育实验区,描绘到一轴巨幅画卷中,生动、形象、传神。可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观五洲教育风云,览千秋立德树人"。
2019-05-22
-
人文关怀励出教师快发展
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绊脚石",也是影响教师队伍稳定、阻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负能量"。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更应引起关注和重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小白杨中学在学校管理中,努力用人文关怀消除这一"顽疾"。
"我们学校的教师都没有职业倦怠感,这是作为校长的我最感欣慰和自豪的。"日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小白杨中学采访时,校长周忠阳的一席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职业倦怠远离教师,校长能做些什么呢?
2019-05-08
-
来一场减负增效的“作业改革”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热议的焦点。"学生减负"也成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重点整治的内容。然而,减负减了这么多年,学生的学业负担却并未真正减下来。作为一名教育人,不愿看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
课后作业是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最直接原因。基于此,学校于2018年始开展以"晚十点,不作业"为基本原则的作业改革,将学校管理与作业改革紧密结合,并致力于将落实作业改革进行到底。
2019-05-08
-
校长应带头对“伪科研”说不
4月3日《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8版"三味"栏目刊登了栗明方、潘明华撰写的《科研兴校,用好"四块糖"》一文,文中提到:校长是学校的旗帜,科研兴校的质量与校长的科研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校长要引领、感染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应具备"四块糖"的素质: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科学的科研管理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笔者对此深有感触。
2019-05-08
-
校长听课要“身到”更要“心至”
当下在中小学,教师对校长听课很重视。为了向校长展现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任课教师都会精心准备。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更需要校长通过听课给予悉心指导。
因此,校长要用好听课这一传家宝,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保证质量。校长不能让听课流于形式,更不能片面追求听课数量,而是要带着问题深入课堂和教学一线,弄清课堂教学的真相和全貌,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出观点鲜明的指导意见和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2019-05-08
-
高度重视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组织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全面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重提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使教育方针育人的目标更加全面。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9-05-08
-
是时候建立课堂评价学了
教师的专业实践至少包括了课程、教学、评价三大领域,是课程、教学、评价围绕学生学习不断互动构成的整体。在这三大专业实践领域中,教学一直是教师最重要的关注点,甚至有些教师将教学视为其专业工作的全部。另一方面,随着这些年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课程逐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并成为他们专业实践的一部分。评价也似乎很受教师关注,但教师们关注的评价主要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的评价。他们关注外部考试,会根据"考"来决定自己的教,甚至小学教师都会以"高考"作为自己教学实践中某些做法的理由,尽管他们很可能不知道高考考了什么又是怎么考的。他们也持续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评价",且试图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经常参照外部考试的方式来实施评价,并且运用评价结果来对学生作判断、下结论,甚至贴标签……而对作为教育手段的评价,教师们的关注有限,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019-05-08
-
实施卓越计划,培养“四有”好老师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关键、是基础、是保障,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改革开放40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当前,教师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如何有效破解发展瓶颈问题、快速步入教育现代化之路,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亟待突破、必须逾越的。
2019-05-08
-
政府应当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读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随着全球化新时期的到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为此中国教育需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推动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2019-05-08
-
5月高考热点:各省高招规定、招生章程、熟悉志愿填报政策
一、各省2019年招生工作规定陆续公布
目前,北京、山东等地已经公布了2019年高校招生工作规定,其余省份也将会在5月陆续公布。
招生工作规定是本省市高考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报名、考试、志愿填报、录取、照顾加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要求,是考生和家长必须了解的政策。
2019-05-08
-
怎样看待综合素质评价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前正在试点完善,分步骤推进。改革内容涉及高考理念、高考模式、考试内容和形式、招生录取等方方面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高考改革。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确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框架为"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考生总分,由统一高考3科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组成;"一参考"是指录取时要参考考生在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与高中课程改革相配合,这次改革正式建立了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贯穿于整个高中教育过程的教育形式。这一变革表明,高考从理念到操作具有多方面的突破。
评价思想从重成绩到重人的全面发展
2019-04-24
-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如何化虚为实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九中学位于北大仓腹地,学校近年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之一,便是始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推动学校跨越发展、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原动力。但要让思想政治课上得精彩,却非易事。如何让课堂、课程、教师联结成一张思政教育网,真正让思政教育落在实地,是学校一直在探究的课题。
2019-04-24
-
体验大汗淋漓感受创新甘苦 劳动教育贵在坚持体脑并举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标准,几十年前就已确立。当下,劳动教育再次被反复提及。翻阅中小学教学计划,几乎每个学段都设置了劳动课程。
需要强调的是,较之过去的学工、学农,如今的劳动教育应该有其更丰富的涵义--不再是简单的"扫一屋",更多的是对真实生活的丰富体验。
2019-04-24
-
赋予教师管教权 让学校教育“更有力”
赋予教师管教权,让教师拿上"戒尺",这既是"赋权"也是"赋责"。
"熊孩子"在校闹事、不学习,该如何管教?近日,广东省司法厅官网公布《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首次对中小学教师的管教权进行了明确--学校和教师可依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但因并未对"教育惩罚措施"的程度、范围和方式进行明确规定,该草案也招致质疑。有人担心"教师自由裁量权过大,无疑为体罚开了一个口子"。
2019-04-24
-
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应从三个维度展开
"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最近几年被一些专家学者反复提及。因为,作为一个直言命题,这一表述,逻辑自洽,作为一个价值判断,这一理念,也当然成立,且深得教育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同。
可以说,这一理念,散发着理想主义光芒,和温暖的人性光辉,理论正确,政治正确。其实,这句话,中国古代先贤早有概括表达,即:因材施教。我们的老祖宗在教育方面的智慧,并不比当代人落后。笔者和一些教育界同仁讨论这一话题时,曾做如下表达:教育界的因材施教,对应到医疗界,也是4个字:对症下药。
2019-04-24
-
加强中西部省份教育生态建设
明年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年,教育系统脱贫攻坚成绩斐然。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部2019年教育工作要点提出,要"稳步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在未来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布局里,中西部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中西部不强,国家的小康、强国目标就不能算全面完成。
重思各级各类教育的使命衔接
2019-04-24
-
高校改革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改革是唯一的选择。沈阳工业大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也困难重重。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改革是一门实干学问,也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改革既触动利益也触碰灵魂、考验人性。漠视改革或许是因为恐惧未来,恐惧未来是因为不理解,不理解是因为不能理解或者不愿理解。20年前的沈阳五爱市场和10年前的三好街也不认为有一天会面临今天的挑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譬如学位点的撤销、专业的增减是教育供给侧的法则,体现的是质量和市场导向,但仍有人认为学校不顾老师饭碗"砍"专业。高考制度改革正在逐年完善
2019-04-24
-
教师姓“教”的四个内涵
教师姓"教",是其职业类别的基本定位。"教"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就是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
教育
这里的教育是指育人,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师从教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首要问题。有的教师认为,我教书,不问政治,不谈政治。这个观点大错特错。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教师有信仰,教育才有希望,学生有信仰,未来才有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教师首先就要信仰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培养学生信仰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立志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019-04-10
-
实现理想的教育须良性竞争
在经济学领域,有个概念叫"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一方的收益必然带来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其实,在教育领域也存在类似零和博弈的现象,此种非合作的博弈方式近些年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广州日报》记者日前调查发现,在广州,高中阶段的生源竞争比较激烈。一些民办学校在招生简章中会列明高额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报读。按理说,奖励优秀学生原本无可厚非,但若不是出于公共利益或长远发展,而是作为赤裸裸的招生手段,则印证了专家的"有违教育公平"观点,并非一种多方共赢。
2019-04-10